乘势而上接续奋斗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何文波委员谈钢铁行业热点问题
2021年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年。这一年,钢铁行业在极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同时面临“双控”“双碳”的压力,仍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继续发挥了国民经济“压舱石”的作用。
2022年,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与此同时,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钢铁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在新形势下乘势而上,抓住机遇,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召开前夕,我们就钢铁行业当前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
《中国冶金报》记者:2021年,对钢铁行业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您如何看待2021年钢铁行业的表现?您认为,钢铁行业2021年取得的历史性最好成绩的原因有哪些?如何看待钢铁行业产能产量“双控”?
何文波:2021年,对于钢铁行业来说的确是比较特别的一年。全球经济继续在“疫”中前行,世界各国复苏步伐不一。我国钢铁行业同时面临国内国际更加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从2021年全年来看,钢铁行业经济运行跌宕起伏,全球钢铁市场表现差异巨大。铁矿石、焦炭等主要原燃料的价格和供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波动和阶段性紧张,部分原燃料价格刷新历史极值,给钢铁行业经营带来较大压力。与此同时,国内钢铁需求和粗钢产量在上半年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后,下半年出现明显减少和大幅下降。这一罕见的市场走势是对中国钢铁整体市场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一次测试和检验。
事实证明,中国钢铁经受住了这一史无前例的考验。一方面,钢铁行业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主动适应钢材市场需求变化,积极维护供需平衡,去年全年生产运行保持平稳,充分保障了市场供应。另一方面,钢铁行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根据统计数据,2021年,钢协会员钢铁企业营业收入达到69308亿元,同比增长32.68%,为历史最高年份;实现利润总额3524亿元,同比增长59.67%,创历史纪录;销售利润率为5.08%,同比上升0.85个百分点。多家钢铁企业盈利达历史最好水平。
钢铁行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一方面是“人努力”,另一方面是“天帮忙”。
所谓“人努力”是指行业内部因素。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更是给有实力的人的。2021年,可以说钢铁行业扛住了挑战,更抓住了机遇。近几年来,钢铁行业持续不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化解过剩产能、出清“地条钢”,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加强行业自律,深入开展“对标挖潜”降本增效活动,不仅自身产业结构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而且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也在不断改革中日益加深,这是我们在各种挑战面前做出正确抉择的思想观念基础。可以说,2021年的成绩正是钢铁行业多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最生动的体现。
所谓“天帮忙”是指行业外部因素。去年上半年,延续了疫情过后经济快速恢复增长带来的好形势,我国钢产量达到56333万吨,同比增长11.8%;钢表观消费量为53749万吨,同比增长10.3%。钢材市场产销两旺,生产快速增长,钢材价格上涨,行业利润水平大幅上升。去年上半年,钢协会员钢铁企业实现利润2260.9亿元,达历史同期最佳水平。2021年下半年,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房地产行业为代表的下游行业需求下滑。与此同时,在产能产量“双控”政策、调整钢铁产品进出口政策和广大钢铁企业主动适应钢材市场需求变化的多重作用下,钢产量快速下降。去年下半年,我国钢产量为46946万吨,同比下降16.3%;钢表观消费量45503万吨,同比下降18.9%,钢产量比表观消费量多1443万吨,多出3.17%,用于净出口,总体上实现了供需动态平衡,避免了供求失衡带来钢材价格的大幅下降。其中,产能产量“双控”政策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总之,面对去年上半年和下半年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势,中国钢铁工业能取得如此成绩,更加说明,中国钢铁既能以强大且丰富的产能强力支撑起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又能成熟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的剧烈变化。
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新的挑战。2021年,我国实行了产能产量“双控”政策,在行业内引起很多讨论。产能调控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做的,去年提出的产量调控20多年来未曾有过。从结果来看,2021年的“双控”政策成效是显著的,不仅遏制了进口铁矿石价格的快速上涨,而且促进了供需平衡,保障了钢材市场的平稳运行,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表面上看,“双控”是政策控制,事实上是对市场扭曲的一种必要修正。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由各种非市场力量导致的市场扭曲和市场失效,仅靠市场自身是无法纠正的,需要有外力介入,以维护市场的公平和正义,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魅力所在。但是,我们不仅要关注包括限产措施在内的政策所实现的阶段性正面市场效应,而且要高度关注调整过程中所发现的行业治理机制和激励导向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设法加以改进。政府直接对产量提出具体要求是阶段性必要之举,但并非长久之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仍然是我们要始终坚持的基本准则。
目前,行业内非常关注今年是否还继续施行产能产量“双控”政策。总体来看,钢铁行业对去年的“双控”政策的效果是认可的,2022年的经济形势和钢铁供需关系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钢铁行业要像去年一样,做好应变的准备。钢铁消费强度或许是前低后高,总体水平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同时也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消费强度的波动是难免的。钢铁业一方面要以供需平衡为目标,加强行业自律,增强钢铁供给的弹性;另一方面辅以必要的调控措施,也是需要的、可行的。而且,按照近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积极在钢铁行业建立有效的碳排放约束体系,也是逐步建立有效的产能治理机制的常态化措施。
总的来说,钢铁行业既要适应短期发生的变化,又要面向未来;既要着眼当下,又要谋划长远。在生产规模适应钢铁需求向常态回归的问题上,如何“切实强化行业治理、有效维护市场秩序”,更多运用市场机制、更好体现行业自律是全行业必须认真面对并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让“讲信用、重自律、守规矩”在钢铁行业形成一种习惯。
《中国冶金报》记者:日前,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与一年前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有多处变化,其中引起比较大关注的一点是,将征求意见稿中的2025年碳达峰的目标延迟到了2030年。您认为,这是出于何种考量?自去年多个省份发生“缺煤少电”情况以来,中央多次指出不能搞“运动式减碳”,社会上也出现了“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等声音。您认为,作为备受关注的钢铁行业未来如何走好碳减排之路?
何文波: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中国钢铁具有完备、先进的钢铁生产体系,技术水平稳步迈入国际先进行列。中国钢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节能降耗、超低排放、淘汰落后、绿色制造等方式积极行动,为钢铁行业低碳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快推进低碳转型,早日实现碳达峰、走向碳中和,是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但是,对于钢铁行业“双碳”目标的实现,我们要有理性、客观、清醒的认识。低碳转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国钢铁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仍需维持一定规模,要用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的时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没有先例可循,挑战巨大,任重道远。我们可以看到,去年以来,一些地方或行业由于认识不足、统筹不周、跟风表态、盲目急进,出现了“运动式减碳”的现象,带来不少问题。
今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减排不是减生产力,要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这是我们纠正“运动式减碳”,实事求是谋划钢铁行业“双碳”路径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与此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钢铁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宝武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报告的批示,不仅肯定了中国宝武作为中国优秀企业在低碳发展方面的积极作为和优异表现,而且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钢铁行业发展前景的高度关注和对钢铁行业的关心与爱护,为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指明了方向。
使命必达,时代在召唤,全行业在行动。去年4月22日,钢协组织成立了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为行业共同促进低碳发展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汇聚顶级专家学者,首届专家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由来自钢协会长、副会长单位和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以及相关科研企事业单位23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由来自93家单位相关领域的337名专家组成。去年11月18日,中国宝武牵头成立了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和低碳冶金创新基金,有15个国家的62家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积极参与。中国宝武、鞍钢、河钢等大型钢铁企业都先后发布了企业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这些是钢铁行业推动低碳发展的务实举措。
与此同时,钢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即将印发的《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组织编制了《中国钢铁工业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和《中国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愿景规划》,将成为指导钢铁企业贯彻落实中央和部委要求的重要指引。
钢铁行业走向碳达峰、碳中和,根本的解决途径在于低碳技术进步,核心是技术创新、技术突破和技术推广。
我们相信,在务实有力的政策保障机制和支撑体系下,钢铁行业必将稳步有序实现“双碳”目标,为低碳中国贡献钢铁力量。
《中国冶金报》记者:去年12月份,您在钢协系统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会议上也强调了要从产业安全的高度审视、解决资源保障问题。我们同时了解到,钢协酝酿已久的“基石计划”也已经提交国家有关部门。在加大铁矿石资源保障力度和争取进口铁矿石定价权方面,钢铁行业会有哪些新的思路和行动方案?
何文波:中国钢铁产业在高水平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已经逐步成长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足够的支撑能力、在国际上有显著的竞争力的行业之一。钢铁强国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但近年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市场动荡不安,大宗商品和主要原材料供给越来越不稳定。中国是钢铁生产大国和需求大国,钢铁上游供应链的薄弱已经对钢铁发展和产业基础构成威胁。在我看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钢铁需求迅速增长、粗钢产量快速提升的历史阶段,我国对包括铁资源在内的金属资源开发,无论从认识上还是行动上都是远远不够的。钢铁产业需要资源产业的支撑,钢铁强国正在实现,资源强国任重道远。
众所周知,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已建成世界领先的生产工艺装备,生产消费规模保持在10亿吨级;但铁素资源需求规模大,国内供应能力有限,高度依赖海外进口。铁素资源保障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国家高度重视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
海外矿、国产矿和废钢是我国钢铁工业铁素资源的三大主要来源。2021年,我国粗钢产量为10.35亿吨,进口铁矿石11.24亿吨,国产铁精矿2.85亿吨,炼钢用废钢消耗量达2.3亿吨,当年粗钢生产所需铁资源的61%来自于进口铁矿,上年度为62%。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钢铁需求强度仍将保持较高水平,铁资源对外依存度过高,对钢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将构成不利影响,必须采取措施从根本上加以改善。我提出的主要建议,就是启动“基石计划”,从铁资源三大主要来源入手,明确保障目标的三大节点(2025年、2030年、2035年),明确两级推进体制(国家主管部门和重点地区主管部门),明确两类实施主体(钢铁企业和专业化矿产资源企业集团)。
去年两会我就提交过《关于跨越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提高国家重要金属资源安全保障度的提案》。一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自然资源部、商务部、矿山安监局等部门,开展了大量工作,并与我本人、钢铁行业相关企业和机构深入沟通交流,认真听取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各项工作已经有了新的思路和计划。我提出的提案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
一是开辟绿色通道,加大国内铁矿开发力度。主要建议是按市场化原则,减少非必要的行政管制,简化当前冗长繁琐的审批流程,国内重要成矿带所在地区政府要负起责任,开通绿色通道,让市场主体能够依市场规律、按市场需求决策投资项目,主导开发进程。其中,根据我国矿业发展现状,对如何鼓励金属矿山深部开采,我还提出了专门的建议。
二是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海外铁矿开发进程。在铁资源供给解决方案中,用好海内外两种资源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工作方向。包括铁资源在内的金属资源开发,都应坚持这一原则。在充分挖掘国内资源潜力的同时,加大国际合作、加快海外开发,实现矿产资源供给多元化,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建议中已提出了具体措施。
三是用好废钢资源,加快废钢循环利用。从长远看,这是改变中国铁资源构成的支柱。目前废钢循环应用每年达2.3亿吨,每年的增量在1000万吨以上。这一方面改变了铁资源结构,降低铁资源对外依存度;另一方面随着废钢使用比例的提高,将大幅降低碳排放。要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废钢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特别要重点培育废钢循环加工利用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他们是资源保障者,他们是绿色贡献者。我们有责任创造让他们成长壮大的政策环境。针对如何推进废钢资源循环利用,我与部分政协委员专门组织了专题调研,提出的建议受到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
这次两会再次提案,关键在于明确目标、路径和实施主体,多名政协委员一同参与了本提案的讨论过程。总之,铁矿石问题目前已经引起自上而下、方方面面的重视,随着各有关方面对资源安全问题认识越来越统一,目标和计划越来越明确,措施和路径也越来越清晰,相信与钢铁资源保障相关的措施会逐步落地,影响甚至威胁钢铁行业健康发展的资源短板问题将逐步得到缓解直至解决。
《中国冶金报》记者: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下大气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您之前提出的“1231”重点工作(聚焦一个根本任务,坚持两大发展主题,着重解决行业三大痛点,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完全符合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您认为,如何推进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
何文波:钢铁是制造业的基础,是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脊梁。钢铁象征着团结和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绿色低碳和智慧也将成为钢铁产业的鲜明特征。
现在看一个钢铁企业,首先要看产能的颜色和产线的“智商”,即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钢铁行业才能真正适应资源和环境两大约束,才能完整履行保障供给的使命,并持续保持和提升竞争力。事实上,中国钢铁在此方面行动很快,不少先进企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成为世界钢铁绿色低碳发展和智能制造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在绿色发展的前提下,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向未来,工业互联赋能钢铁工业将成为推动我国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互联进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钢铁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一是夯实信息化数字化基础,孕育产业变革新动能。近10年来,钢铁企业持续在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源,每年都有近百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升级,生产过程的整体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明显。据钢协调查,目前国内约80%的钢铁企业正在推进钢铁生产流程由响应制造向预测制造转变、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预判转变、由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钢铁行业的两化融合基础基本建立,数字化转型初显成效,为下一步钢铁行业智能发展实现新飞跃孕育了新动能。
二是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智能化发展新飞跃。尽管我国钢铁行业两化融合总体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也涌现了一些典型案例和优秀企业,但如何推动个体优势转变为整体优势,优秀案例转变为行业标准规范,从而带动行业整体数字化转型,实现智能化发展新飞跃,钢铁行业仍需要做出巨大努力。工业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基础设施,企业自身没有实现数字化,什么网也没用。数字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蕴含着巨大价值,值得集行业力量深度挖掘。
三是紧扣数字化转型的着力点,重塑钢铁发展新格局。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发展仍处于高质量发展的起步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世界一流强企仍然较少,产能与需求平衡的压力长期存在,绿色低碳发展将倒逼企业快速转型。而拥抱世界新一轮工业革命,加快钢铁行业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化改造,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如何加快数字化技术应用和数字化改造?先要提升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匹配度,并相应变革企业运营组织管理方式,以真正推进体系重构和流程再造。在此基础上,要着重解决数字化转型中的3个关键问题:一是要尽快建立行业数字化标准,二是要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三是要助力钢铁低碳发展进程。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绿色制造需要数字化迭代升级、新工艺装备及技术改造的投入、能效的极致管理,需要绿色产品的精准营销和交付、绿色低碳的采购和物流、碳足迹管理等供应链服务与之协同。要持续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与钢铁绿色制造过程的深度融合,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智慧制造解决方案。
《中国冶金报》记者:2021年,加强行业宣传,改善行业社会形象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钢协党委成功举办了建党百年座谈会;由您亲自谋划、具体指导的央视建党百年纪录片《钢铁脊梁》于去年11月29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黄金时间播出,钢协党委于去年11月27日成功举办了《钢铁脊梁》首播座谈会,在全行业引起极大反响。这几件事,对行业宣传工作影响深远,是行业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您认为,在改善钢铁行业社会形象方面我们还有哪些工作要继续做?您又有哪些期待?
何文波:《钢铁脊梁》在央视的热映,首先说明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在建党百年之际,全行业以至全社会需要这么一部能真实客观反映多年来全体钢铁人砥砺奋斗取得辉煌成就的片子。特别是在首播座谈会上,我留意到,在现场的不少行业老领导在观看纪录片片段时热泪盈眶,一些正在钢铁战线工作的年轻同志眼神里也流露出自豪感。他们对钢铁行业的诚挚热爱也让我有些动容。
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这几年钢铁行业的外部形象也的确得到了可见的改善。但社会公众对钢铁行业还有很多误解,长期形成的刻板印象还没有根本转变,中国钢铁行业在整个社会中的形象与其在全球钢铁行业的地位并不匹配。应该说,今天的中国钢铁到了需要被重新认识的时候,事实上,全世界钢铁产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在世界钢协的工作清单上,如何改善钢铁产业形象,始终是其重点工作之一。
钢协党委就此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宣传工作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战略部署,落实上级宣传部门工作指令,加强全行业宣传体系建设,组织和动员行业宣传力量,调动业内外各类宣传资源,维护和提升钢铁业社会形象,正面引导公众认知,增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力。
作为钢铁业的从业者,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这个世界上,一切有力量、有高度的现代建筑和人工物体,无一不是钢铁的杰作,是钢铁支撑起这个世界,也是钢铁改变了这个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钢铁产业在世界钢铁产业中几十年来一直是发展最快的、变化最大的。我想简单从绿色钢铁、智慧钢铁、精品钢铁3个角度谈点我的看法。
首先,钢铁业越来越绿色,绿色化转型正在加速。钢铁企业近年来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实施大规模超低排放改造,推广应用一系列先进节能减排技术,节能环保水平持续提升,一些钢铁企业在污染物治理设施应用和单位排放强度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批绿色花园式工厂、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工厂甚至成为城市的一道景观。截至2021年底,已有23家钢企完成了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并通过了评估监测公示,钢产能约1.41亿吨;11家企业完成部分工序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进展情况公示,钢产能约8400万吨。未来,还将有更多的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成为世界上最洁净的钢铁企业。
其次,钢铁业越来越智慧,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钢铁企业在智慧制造的应用上已经走在工业领域前列。一键炼钢、远程运维、黑灯工厂、工业机器人……中国钢铁企业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将产业互联网与流程型制造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中国宝武、沙钢、南钢等一批企业建立了“黑灯工厂”和智能车间,已实现24小时无人化少人化运转,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复产复工和生产效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企业。
最后,钢铁业越来越高端,精品化趋势越来越清晰。从几人环抱的大型钢结构支撑柱到比头发丝还细的笔尖钢,再到比纸薄的厚度仅有0.015毫米的“手撕钢”,钢铁产品结构丰富多样,极大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建立了超过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完整的钢铁产品品种结构体系,多种钢铁产品稳步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钢铁的绿色化、智能化、精品化进程正在加速进行,中国钢铁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扎扎实实的,都在构筑着中国坚实的工业基础,都在实质性改变着世界钢铁格局。
在我看来,事实上,我们所说的加强行业宣传工作,特别是面向社会的宣传工作,并不是在刻意打造一个钢铁的新形象、塑造一个新形象,而是在努力消除误解,还原真相,向我们的社会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呈现一个真实的钢铁,从而避免歧视,珍惜中国钢铁今天所成就的国际地位。所以,在我们制定的宣传工作方针中强调了“正面引导公众认知,增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强调的是沟通和交流,这与通常意义上的“宣传”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定要说打造或塑造钢铁新形象,那也不是宣传出来的,是干出来的。花园式工厂就在你我身边,数字化产线越来越常见,世界首发产品也不再稀奇。中国钢铁产业已今非昔比,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和支撑。我们的责任就是要继续提高、继续强化,不遗余力地去改变、去创造。中国钢铁业,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国钢铁人,无愧于这个伟大的国家。
现在,加大力度促进行业宣传工作力度,提升钢铁行业的正面形象已经形成行业共识。《意见》更是将“加强舆论宣传”作为保障措施之一,对钢铁行业新闻舆论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贯彻,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广泛宣传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树典型、学先进,维护和提升钢铁行业的社会形象,增强全行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同时要求加强舆论监督,及时曝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负面警示,在这方面《中国冶金报》等行业媒体可以发挥更大的舆论监督作用。
我到协会工作以来,一直在强调加强行业宣传工作的重要性,除了明确提出钢协党委宣传工作方针外,对宣传工作提出了既要面向行业,又要面向社会(实际上是更要面向社会),还要面向全球的“三个面向”的要求。面向社会是有显著进步的,面向全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现阶段的宣传重点上,强调一要重点宣传中国钢铁正在进行的以绿色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史无前例的革命性的产业变革;二要重点宣传中国钢铁产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优异表现和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三要重点宣传中国优秀钢铁企业的“发展之路”和“经营之道”;四要重点突出在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和获得成就的集体和个人,为中国钢铁实现新的技术跨越积聚正能量。
钢协党委宣传工作方针是我们做好行业宣传的总纲,“三个面向”明确了宣传工作的对象,“四个重点”强调的是宣传工作目前阶段的发力点,宣传交流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则为贯彻宣传工作方针、加强行业宣传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在此基础上,下一步我们既要开展钢铁行业形象提升工程,要对违法违规、违反行规行约的行为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同时又要在创新传播手段上集中发力,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020年9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钢铁行业也要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性紧迫性,深刻认识这项工作对落实钢协党委宣传工作方针和“三个面向”“四个重点”要求,重塑行业形象的重要作用,支持中国冶金报社打造行业新型主流媒体,并在钢协党委领导下建设行业融媒体中心,创造条件推动主力军全部挺进主战场,形成行业合力,抢占舆论制高点,扩大行业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遍钢铁行业每个角落,让中国钢铁的崭新形象深入社会人心,并为国际钢铁业界广泛认可。
作为一名中国钢铁人,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我相信,用不了几年时间,我们每一名钢铁人都会因为从事这份职业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