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讯:如今气候变暖等国际环境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订,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署,2012年的第一阶段气候变化的履约时代结束。而2016年《巴黎协定》签署,标志着全球履约时代到来。根据《巴黎协定》,国际共同目标是“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同时认识到这将大大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影响”。一般而言,“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而“碳中和”是指对《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六种温室气体,即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和全氟化碳进行排放抵消。
我国能源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
自1850年以来到2021年年底,美国估计历史累计排放超过5090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20.3%,是全球最大的累计排放国,这甚至导致了0.2摄氏度的全球变暖。中国位列第二,迄今为止累计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2884亿吨,占全球11.4%,导致了全球变暖约0.1摄氏度。自2000年以来,中国迈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由于煤炭资源丰富,且形成了长期依赖煤炭能源结构,燃煤发电量的增加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剧增的主要原因。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至基准水平的四倍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年排放国,约占全球年排放总量的25%。
俄罗斯排在第三位,占全球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9%,其次是巴西占比4.5%和印度尼西亚占比4.1%。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巴西和印度尼西亚能够排到前十名主要是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和森林砍伐所致,而并非使用化石燃料导致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传统化石燃料依然维持霸主地位,其中石油更是重中之重,短期内全球依然无法快速完全摆脱化石燃料。
图为不同情境下的碳中和时间表
我国虽然资源丰富,但能源结构却“多煤少油缺气”。油、气资源基本上依赖进口,煤炭资源丰厚却极度污染环境。长久以来,中国在工业化发展道路上,虽然能源可以较大程度地自给自足,但若要紧跟国际社会能源清洁化转型的步伐进行换道升级,就需要以碳排放为抓手,推动清洁能源广泛使用,完成节能降碳的目标。
作为“世界工厂”,我国通常需要从资源国进口大宗商品,在国内进行加工生产后,输出中低端商品到发达国家。这一过程将绝大部分碳排放都留给了我国承担,因此从产业升级的角度考虑,我国也需要碳排放这一指标来引导产业,督促企业逐步升级。我国在发展模式上,多年以来都是靠以基建、房地产为代表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商品出口拉动增长,而这种发展模式所带来的能耗和碳排放非常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我国GDP增速为8.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2.7%,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8%,其中单位GDP能耗下降未达到3%目标。分产业看,2021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52.4亿吨标准煤,比2020年增长5.2%。煤炭消费量增长4.6%,原油消费量增长4.1%,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2.5%,电力消费量增长10.3%。煤炭和石油两种传统能源2019—2021年消费占比逐步下降,同时清洁能源消费快速发展,天然气、水、核、风、光等清洁能源消费综合比重达到25.3%,比2020年提高1个百分点。绿色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45.6%、42.1%。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清洁能源发展带来战略机遇。2021年,我国进一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与优化,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行动。伴随我国清洁能源消费的快速发展,天然气、水电、风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逐年提高,发展迅速。日前,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抽水蓄能行业分会发布的《抽水蓄能产业发展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已建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规模达到3639万千瓦,居世界首位。
2021年,全国累计发电装机,火电虽然仍占超过一半的比重,但已经逐渐降低占比,取而代之的是更符合“双碳”发展目标的清洁能源。其中风电、光伏发电和水电发展都已较为成熟,生物质发电和核电仍在探索之中,但发展速度不容小觑。
2021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10亿千瓦,与“十二五”时期相比翻番,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3.5%。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3.2亿千瓦,同比增长9%。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亿千瓦,同比增长29%;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2.9亿千瓦,同比增长24.1%。清洁能源消纳取得新进展,风电、光伏和水能利用率分别达到96.9%、97.9%和97.8%,核电年均利用小时数超过7700小时。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信息显示,2022年一季度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175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824万千瓦。其中,水电343万千瓦、火电581万千瓦、风电79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1321万千瓦。截至3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4亿千瓦,同比增长7.8%。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4亿千瓦,同比增长17.4%;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2亿千瓦,同比增长22.9%。一季度电力生产保持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199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3月,火电发电量同比下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较快增长。其中,水电增长19.8%,比1—2月加快11.6个百分点;风电增长23.8%,1—2月为下降7.6%;太阳能发电增长16.8%,比1—2月加快10.3个百分点。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大核电基地总体运行平稳,发电量稳中有升。据统计,今年1—5月,全国累计核能发电量为1663亿度,较2021年同期上升4.5%。由此可见,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过渡的进程正在顺利进行中。
掘金新能源时代的大宗商品
随着新能源大力发展,许多新型环保材料、商品开始崭露头角,光电玻璃、晶体硅光伏电池等纷纷开始走进投资者视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不同产业的需求。近年来,全国各地对新能源购车、置换及充电的补贴政策推陈出新,新能源汽车的迅速推广对金属钴、锂需求起到了很好的拉动作用。
2022年,随着保时捷、大众等多个世界知名车企宣布碳中和目标并宣布将减少传统汽油车生产、甚至停产的计划,新能源汽车及混合动力车势头愈猛,钴、锂等电池原材料开始迎来春天。锂方面,从2020年10月下旬开始,国内碳酸锂市场进入了持续走高周期,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4.2万元/吨飙升至7.9万元/吨附近,涨幅高达88%。钴方面,国内电解钴价格曾经一周上涨6.3%,钴粉价格涨幅更为惊人,曾有日内上涨25%的盘面异动情况。随着石油资产未来可能逐步退出市场,新能源汽车将逐步替代传统汽油汽车。但就短期而言,原油需求依旧高涨,新能源对其的影响难以体现,即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将会是一个逐步且漫长的过程。虽然新能源产业发展对原油、煤炭等传统化石燃料的压力作用难以在短期内发挥,但其他方面,基本金属铜、铝和镍将有投资机会,锂、钴等小金属也值得被关注。
光伏产业对多晶硅需求的拉动则是人们关注的另一重点。光伏行业在2020年下半年呈现强劲复苏,并且这种势头持续到了2021年。由于新增大规模光伏装机,2021年多晶硅供应偏紧,多晶硅利润率达80%以上,日后光伏产业也将成为多晶硅需求的主导。不过目前由于需求旺盛,利润较好,产能扩张,全球已出现多晶硅产能过剩的苗头,因此也不宜过分乐观。
风电、光伏发电未来无论是在环境还是经济政策下,发展都将进入快车道,对相关原材料的需求或将大幅增加,金属方面还包括铜,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中,用铜量是普通发电的3倍左右,因此对铜的发展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半导体、光伏和5G等行业的上游原材料,锡价涨幅也可圈可点。
对于高耗能、高排放的“双高”行业而言,煤炭、钢铁、炼化、交通等在“双碳”政策下可能面临一定的压制,例如减产、控排或强制减排等,企业减排负担可能有所加重,引入减排技术或将导致企业碳成本大幅度增加,因此企业需要注意碳价风险,提前做好企业运营、产品生产的优化调整,积极参与碳市场与绿电交易,利用碳金融工具进行风险对冲,提前锁定碳价等。
国内外政策对能源转型的影响
虽然中国三次产业及大部分行业的碳排放量均呈增长之势,但不同产业及行业的碳排放量也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差异。
总体来看,我国第二产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总体碳排放量中始终占据较大比重。2011—2018年第二产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占比约为70%。2018年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762320万吨,占总排放量的65.93%,其中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碳排放量约占94%。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前三个行业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比约为13.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比约为10.8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比约为6.95%)。
6月22日,欧洲议会以450票赞成、115票反对和55票弃权通过了关于建立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草案的修正案。该提案原定于6月8日进行投票,但因各方面原因被取消,此次投票通过的提案是在6月8日版本上继续修正稿。在最终通过的新规中,纳税范围被扩大,起征时间被延期。
CBAM草案从去年7月提出至今,经历了多轮的修正。虽然承压地缘局势冲突、能源资源短缺等各种问题,欧盟已然坚定了信心。不管是此前欧盟提高2030年碳市场减排目标,加快可再生能源目标计划,还是提出2035年停售燃油车的要求,以及此次碳关税修正案的通过,都体现了欧盟走在世界气候政策前沿的步伐是无法阻挡的。
该法案通过后,将对国内排放密集型出口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除了燃料、生产环节本身需要清洁化外,外购电力排放的计算或将迫使企业购买绿电、使用一定的碳排放抵消机制或者发展内部循环经济体制,在控制排放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控制生产成本。除了将会增加企业碳成本外,碳关税或增加我国的绿电消费需求,促使传统能源进一步向新能源转型,建立健全碳市场并与国际接轨。
近期,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称,电力市场改革的核心需要现货市场支撑,为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需要通过现货市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利用市场化手段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同时,电力现货市场也能够促进电力定价机制形成和完善,并不断传导,反映市场供需情况。此举也将对新能源、新型储能等主体的经营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该通知支持具备条件的现货试点不间断运行,尽快形成长期稳定运行的现货市场。
由近期的国内外政策可以看出,全球正在通过政策手段干预能源转型,加快步伐,冲刺碳中和目标。
未来能源转型发展的方向
保障煤炭供应价格及清洁利用。随着保供措施落地,市场总体供应能力提升,煤炭市场供需矛盾有望逐步缓和。2022年,基准价+浮动价机制将动态疏导成本,改善煤企盈利状况,降低电力短缺发生概率;煤炭消费量将增至42亿吨。由于资源储备问题,未来短期内煤炭仍将是中国能源的主力,未来发展将集中在煤矿智能化、绿色矿山、清洁高效利用、煤化工转型等方面。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国家发改委4月发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2年版)》,其中强调了煤制焦炭、甲醇、烯烃、乙二醇的单位产品能耗标准。
图为2021年度全球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结构脱碳。国家能源局于3月发布《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坚持以立为先,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以及《“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着力培育能源新产业新模式,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还提出了2022年能源工作主要目标,包括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4.1亿吨标准煤,原油产量2亿吨,天然气产量2140亿立方米。保障电力充足供应,电力装机达到26亿千瓦,发电量达到9.07万亿千瓦时,新增顶峰发电能力8000万千瓦以上,“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达到2.9亿千瓦。2022年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7.3%等,新增电能替代电量1800亿千瓦时,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2.2%。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虑,并留有适当弹性。跨区输电通道平均利用小时数处于合理区间,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持续保持合理水平。
图为2019—2021年度我国能源消费占比
数字化转型。火电企业目前盛行CEMS烟气在线监测或VOCs在线监测系统。钢铁企业等也要求逐步进行数字化监测,例如使用温室气体数字化智能监测平台,企业提供数据接口,驾驶舱显示各版块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并实现每日自动更新的功能等。此举有助于“双高”企业实时监测动态排放情况,摸清碳家底,以应对碳市场核查工作以及后续碳市场交易的有序进行。
图为2021年度全国累计发电装机统计
此外,炼化产能扩张放缓、绿色电力交易、绿色金融助力等也将成为未来能源转型的发展重点,这些举措同时也将影响我国大宗商品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我们不断跟踪相关信息,紧跟市场步伐,以能源转型为抓手,探索更多大宗商品的变化可能。(作者单位:中州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