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寒冬”将至?看涨情绪消散,市场人士:牛市难再现
发布时间:2022-12-26 11:13:24      来源:期货日报

近期,大宗商品整体偏弱,波动性位于高位,看涨情绪有所消散,商品指数振荡走低。

“当前,大宗商品市场处于国内弱现实、强预期,国际强现实、弱预期的博弈中,加之中美货币政策背离,市场整体情绪波动较为明显,风险情绪往往容易快速转向,交易的连续性受到影响。”新湖期货副总经理李强表示。

在美国通胀缓解的背景下,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会为商品市场带来什么样的方向驱动呢?对此,李强表示,虽然美国通胀明显回落,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但由于美国经济仍显韧性,就业市场紧俏,所以当前美联储货币政策还只是体现在边际转向上,即只是加息力度减弱,尚未到降息的阶段。全球仍将处于高利率状态,因此像2020、2021年因流动性泛滥导致的商品系统性大牛市或难以见到。

“中短期来看,美联储加息节奏的放缓对大宗商品价格有一定利多支持,但商品价格上涨仍需消费改善的驱动,由于中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处于不同的经济周期中,因此2023年中国消费恢复对于全球消费增长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要关注,西方国家经济走弱是否会形成系统性风险。”李强认为。

在光大期货宏观分析师于洁看来,美联储加息放缓,一方面衰退预期消减、需求预期回升;另一方面美元指数上行压力料将缓解,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利好。但是从基本面差异来看,美元指数仍难言到顶。在IMF最新预测中,2023年海外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下调,欧元区和英国经济降幅最明显,由于能源价格飙升和地缘冲突导致衰退预期最为强烈。并且欧元是美元指数权重最大的货币,欧洲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欧元贬值也会助推美元指数走强,而美元上行对大宗商品价格反弹有不利影响。

“事实上,大宗商品市场当前基本面和2021年、2022年上半年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之前我们看到一些热门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甚至国际市场发生逼仓情况,主要体现的就是供应链不畅,需求端恢复但是供给端没有恢复,短期大宗商品供不应求引起价格暴涨。在这个阶段,投资者交易的其实是高需求、低供给下的牛市行情,但是在今年下半年,原油和铜这类热门大宗商品,价格都出现明显下跌,主要反应两个基本面:一是在美联储持续加息的背景下,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增加;二是国内疫情反复,市场认为需求端不振,外加供给端逐步恢复,供应链也在恢复,所以供需矛盾被打破,大宗商品价格自然下跌。”渤海期货北京营业部负责人朱琳表示。

在朱琳看来,未来两个季度甚至更长时间需求放缓仍会持续存在。“我们都知道,这次美联储加息的利率水平很高,然后并不会马上降息,所以全球在未来一年可能都会持续面临高利率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下游需求一定会被拖累,所以大宗商品行情明年整体会偏弱。具体来看,海外加息维持高利率,国内疫情管控放开,和海外需求有紧密关联的大宗商品,比如天然气、原油,都会维持较弱的走势;与中国强相关的产品,比如铜,可能会偏强。总之,明年大宗商品整体上不太会出现一个牛市,大家还是围绕需求端进行交易。”他进一步解释说。

有分析认为,随着欧美央行继续收紧货币政策以对抗通胀,全球经济注定在2023年疲软,但是否会陷入全面衰退仍不确定,这种疑虑重重的不确定性将为大宗商品前景制造阻碍。对此,于洁认为,通胀不降加息不止仍然是海外宏观重要的风险点。美联储希望通过金融环境收紧来使得总需求下降,进而遏制通胀,但是美国通胀的粘性不是收紧需求能解决的。无论是通胀见顶还是通胀冲高导致美联储激进加息,带来的结果都是需求走弱,美国增长压力开始凸显,大宗商品价格面临一定压力。

“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方面,我并不看好会很快出现转向。12月的利率会议上,美联储不仅上调明年加息的终值利率水平到5.1%附近(之前预计是4.6%),还把降息时间推迟到2024年。预计明年一整年,美联储利率水平都将维持在高位,对经济的影响还是很大。正常的经济体不可能在利率5%的水平上一直健康地运转,中间肯定会看到衰退出现。虽然美国可能是浅衰退,也就是市场经常谈论的软着陆,但欧洲也是高利率,欧洲的健康程度不比美国,所以明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都会或多或少出现衰退,无非是美国衰退程度浅,欧洲韩国程度深。在这种衰退预期下,大宗商品需求端难以提振,利率对明年大宗商品市场的冲击还是比较明显。”朱琳表示。

在李强看来,202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欧美两大经济体的通胀持续走高,美联储以及欧央行开启鹰派加息进程,持续的高利率以及此前刺激经济政策的消退对经济的负反馈开始显现,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显示出疲态,欧美两大经济体陷入衰退成了大概率事件。

“欧美经济衰退对于大宗商品消费会形成较为明显的冲击。不过,2023年中国与欧美处于不同的经济周期中,考虑到中国制造业和大宗消费的体量,中国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会抵消西方国家消费衰减。如果不考虑全球出现系统性风险,中、西此消彼长的经济差异会带来商品的波动和分化,受中国消费影响较大和中国定价权重较大的商品值得关注,也需要关注由于经济差异带来的内外价差修复的机会。”李强说。